智能采矿专业建设,是中国矿业大学对传统优势专业采矿工程的升级。
“我们不是要白手起家新建一个专业,但同时,这样的升级能否实现本质上的改变,是一个更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的设想是,先开办智能采矿特色班,通过3年~5年的探索和建设,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传统优势专业向新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模式。”张农介绍。
万志军是采矿工程系主任,也是博士生导师,智能采矿是他的研究方向之一。他介绍,智能采矿专业建设的启动,其实可以追溯到2016年。该校采矿工程专业2016年9月实施了新的本科培养方案,明确设置了智能开采课组,新开设了《智能采掘》、《矿山数据管理》、《矿业大数据与互联网+》、《未来采矿》等新课程,面向智能采矿对传统专业进行了拓宽和新技术改造。同时,为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质量标准,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质量要求进行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
(万志军课题组研制的支架活柱位移监测仪在现场使用)
“2016版的培养方案为智能采矿特色班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国家提出新工科专业建设后,我们重新审视了智能开采课组,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
课堂教学的升级,还必须将学科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换为教学内容和资源,这样才能让这个专业成为真正领先的专业。在这一方面,智能采矿特色班将依托中国矿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矿业工程学科群,将科研团队最新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成果、学科前沿知识及行业新技术快速进入课堂,及时编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和课程创新。
万志军还介绍,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江苏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成国内首家煤矿实景实验室和“现代化矿井漫游仿真平台”等12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及150多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现了煤矿井下危险极端环境再造、不可逆隐蔽工程再现、高成本高消耗大型设备运行重演,架设了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再到现场实训教学的桥梁,实现了“虚实结合”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以及实习实训融会贯通,为智能采矿特色班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此外,实践教学也将成为智能采矿特色班的特色之一。“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融入真正的智能开采实践教学,让学生现实感受什么是智能采矿。”万志军介绍,从2012年开始,采矿工程专业的现场实践教学进行了升级,建设了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两个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其中仅晋煤集团凤凰山煤矿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心,已接待相关专业大学生5000多人实践。采矿工程专业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和神华集团、陕西汇森集团、同煤集团等共建智能采矿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智能采矿特色班现场实践教学。
![]()
(智能工作面开采技术应用与现场操作)
该专业国际化教育也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中国矿业大学成为国际矿业学科领域的交流中心。”张农介绍。
![]()
(葛世荣校长负责的“973计划”项目2016年度会议现场)
据了解,矿业工程学院先后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雷欧本矿业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合作建设国际等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引进4名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和兼职,有国外学习或交流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74.6%,建成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国家级教学团队。智能采矿特色班将有4~6门专业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由外籍教师和具有一年以上留学背景的教师共同承担,实现了大学4年英语学习不断线。和肯塔基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建设了2个国外实习基地,近3年,每年派出20名以上学生到国外短期学习和实习,招收近2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