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矿大 > 正文

中外媒体行走“水韵徐州”:邂逅楚韵汉风,挺起创新脊梁

来源:新华社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5-03-31

3月28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和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策划的“行走水韵江苏,品味大美中国”2025年外媒采风活动在徐州收官。来自阿根廷《号角报》、墨西哥《每日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15家国际主流媒体,以及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中国国家地理》、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摄影师们组成采风团,沉浸式体验汉文化的风采。

采风团一行在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楼前合影

深耕平台,赋能智慧开采

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依托“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产业基础,循“新”出发,向“新”而行,集中力量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全力做好产业转型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智慧矿山建设贡献徐州方案。

在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记者和摄影师们观摩了露天煤矿机器作业和智能采矿过程。自2006年成立以来,实验室在理论创新与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度求索,致力于搭建煤矿高效、安全、绿色开采通道。“矿区生态修复已从注重‘绿起来’的单一目标,转向‘绿起来’与‘富起来’并重的高价值生态修复路径,成为推动矿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国矿业大学与阿根廷萨尔塔天主教大学共建的“微生物采矿与土壤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栋讲述了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环保成本的路径,并分享了与阿根廷、几内亚、加纳、喀麦隆等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合作经历,巴拿马《批判报》记者罗西奥·马丁斯对此十分感兴趣,现场询求巴拿马环保与能源问题的解决办法。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学生作品引关注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内,智能物流搬运小车、智能巡检无人机、地下空间探测救援机器人、垃圾分类机器人、采空区填充发电设备等大量学生创新作品展示,引起外媒记者们驻足打量。该中心搭建了工程训练实践平台、地下采矿实景模拟实践平台,拥有金属3D打印机、五轴联动机床、高精度三坐标测量仪等,打造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科技赋能,让制造更聪明

科技创新需要从矿井走向车间,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眼下,穿梭在新疆旷野上的国内首台通用运输场景无人运输机器人Alpha90已实现500多天全天候、“真无人”运营。这款由徐州路凯智行研发的“徐州造”智能装备,通过车规级芯片冗余设计与千场景安全算法,成功破解矿山运输极端环境难题。

徐工挖机装配车间生产忙

作为中国高端矿业装备先行者,徐工集团也积极响应国家智慧矿山战略号召,深耕土石方及矿山施工领域,持续矿用装备无人驾驶技术的创新研发,致力于为行业提供高效、安全、智能的矿山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目前,徐工无人驾驶矿用车、挖掘机等成套化装备在神延煤矿、平庄煤矿、华润水泥矿等多个矿区运营。

 挖掘机进行技能表演

一排排“钢铁巨擘”高举臂膀、蓄势待发

在徐工集团的核心支柱产业板块徐工挖机厂区内,一排排“钢铁巨擘”高举臂膀、蓄势待发。这些看似严肃的“大家伙”,却给外媒记者们上演了一场技能表演秀:一键拧瓶盖、气球上切黄瓜、精准投篮……既能开山辟土,又下得了绣花功夫,一个个堪称全能选手。这看似神奇的操作背后,是徐工集团的强大创新能力。精准编程和控制系统,让挖掘机也能完成各种复杂而精细的动作;不断布局的全球市场,也折射出徐州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成果。目前,徐工集团已形成10多个海外制造基地,6个全球研发中心,拥有海外经销商300多个,产品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名片。

楚韵汉风,沉淀彭城气质

作为汉文化重要发祥地,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桑梓故里,也是全国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徐州围绕建设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目标,以“舞动汉风”品牌工程为引领,不断推动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孕育了“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人文特质,使汉文化成为徐州文化品牌的鲜明底色。

经过修复的汉代兵马俑坑军阵

占地面积1400亩的徐州汉文化景区内,汉兵马俑博物馆、汉文化馆、狮子山楚王陵等历史文化胜迹镶嵌在青山绿水中,尽显恢弘与灵秀。在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内,经过修复的汉代兵马俑坑军阵引人注目。由于古人的精心雕刻和陶土高温烧制,每个俑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面部表情。“坑中分布了1500多件俑,目前已出土6个俑坑、共有5000多件俑。”景区讲解员介绍,目前出土的俑坑数量只是一小部分,预计未开发出来的俑坑有数十条。馆内,铠甲、武器、军帐等展品,让人重回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投壶、射箭等项目的开发,让历史与现代相链接。墨西哥《经济学家报》记者、编辑佩拉·皮内达·佩纳洛萨表示,“很喜欢这个可以进行参观、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景区,让我对这些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商品琳琅满目

外媒记者体验汉乐演奏

徐州博物馆馆藏

《彭城风华》实景演出

徐州主城区内,纵贯南北的城市中轴线——彭城七里文脉,从云龙山脚下的下圆墩遗址延伸至故黄河苏轼所建的黄楼,串联起回龙窝等235处历史遗存,涵盖楚汉文化、苏轼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奠定了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探寻文脉故事,采风团一行在国潮汉风馆接受了一场包括编钟、排箫、古琴等乐器在内的汉乐洗礼;从徐州博物馆“镇馆之宝”金缕玉衣中见证两汉繁华,以及融贯古今的匠心传承;夜游云龙湖并观看中国首部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通过光影科技和沉浸式体验打开与一代文豪苏轼的对话通道。音乐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摩尔多瓦“信息标签”通讯社编辑洛克索拉娜·高雷亚表示,“当我在听他们演奏时,很容易便放空思绪、沉浸其中,仿佛在音乐里发现了新世界。”(文字/丁文文 摄影/陆润卿)

原文链接:中外媒体行走“水韵徐州”:邂逅楚韵汉风,挺起创新脊梁

编辑:李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