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矿大 > 正文

【徐州日报】一场科技创新的『三向奔赴』——从『校地企』联动看『产学研』融合

来源:《徐州日报》2024年04月02日01版   编辑:李居铭    审核:刘尧    发布时间:2024-04-02浏览数:

本报记者 朱睿

市委书记宋乐伟指出,要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营造浓厚产学研合作氛围,为徐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春风送暖,草长莺飞,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如约而至。3月30日,中国矿业大学一徐州高新区产学研对接活动在春意盎然的矿大校园拉开序幕。

民营企业走进高校,签约共建合作项目,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与专家、教授对接洽谈……

一场“干货满满”的活动,在春日里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待着拔节成长,收获累累果实。

一场“诚意一足”的活动,贯穿着深邃的思考——企业,需要什么?地方,搭建什么?高校,提供什么?

校地企“三向奔赴”,“产学研”融合发展,让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见效,让民营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看优势

在徐州,“产学研”加速融合的优势何在?答案在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科研院所、一次次创新突破中有迹可循。

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研发的矿用自卸车三桥刚性车架,突破刚性车架应力奇异导致的强度设计难题,车架寿命提高3倍。该院是由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工集团联合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在矿用液压挖掘机智能化、矿车车架轻量化、新能源矿车电驱等技术难题联合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助推徐工矿机大型工程机械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发展。

徐州“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道路何以越走越宽?

这里,拥有科创的肥沃土壤——

“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5+X”未来产业体系科学谋划构建,工程机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以徐州高新区为发展主阵地的安全应急产业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41个工业大类中,徐州拥有38个,位列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

这里,拥有合作的坚实基础——

以矿大为代表的徐州科创圈,拥有12所高校、183万各类人才、238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更为我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赋能加码。未来,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我市将统筹推进区域科创中心和教育中心建设建强云龙湖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不断提升城市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科创服务能力。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丰富的科研资源,正为我市校企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看机遇

此次活动,是我市民营企业进高校系列活动之。借高校院所之力,让更多“产学研”合作成果通过本地企业实现转化,这无疑是徐州选择的一条巧妙路径。“希望本次活动的举办,能够充分释放在徐企业的产业需求和场景需求,共同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徐州产业化。”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江涛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地方搭台,校地企共建,在人才交流、企业发展服务等方面齐心聚力,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我市民营企业进高校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市委统战部已梳理210条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汇总推送向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2022年,我市举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大会,8个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研究院揭牌24个校企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去年,合作洽谈的脚步迈向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宝钢中央研究院、中冶南方等高校、科研院所。“下一步,我们还将组织全市民营企业赴更多驻徐高校及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市委统战部经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看未来

活动现场,6位矿大专家、教授进行了最新科技成果路演,在场30余家企业负责人不时记录拍照。会后,洽谈区气氛热烈,企业负责人与专家学者现场对接,寻找合作机遇。据与会企业江苏五洋自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经理李安阳介绍,早在2021年,公司就与矿大达成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合作,目前正在洽谈钻孔窥视智能成像仪项目。“高校科研平台凝聚智慧、迸发活力,企业敢于创新、勇于承担,这样的校企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李安阳说。

借智“最强大脑”,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活动现场,徐州高新区科技局发布企业技术需求目录,涉及煤矿智能通风监控系统软件、真空测量稳定性技术、装备智能维护技术等研发涵盖安全应急、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多个领域。1个合作共建项目和6个校企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攻关“赢得未来”的技术,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科技、产业、人才链交汇愈发紧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成果通过我市企业的技术力量从概念变为现实。这一场科技创新的“三项奔赴”,正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