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李佳和团队一起,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巷道开展了“火灾和爆炸环境下受限空间一氧化碳主动同步处置技术”实验。
“实验结果非常好,可以 1 分钟将独头巷道内的一氧化碳从 1700 百万分比浓度消减至 345百万分比浓度。”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总工程师张文明说。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在火灾和爆炸时快速消除一氧化碳的理论机理和操作可行性!”李佳激动地说,“我很庆幸在党支部的引领下,选择了职业健康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我参与的这项研究,能为危险环境下救援人员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年前,安全工程学院消防工程专业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李佳选择在本校继续读研。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她加入了矿井通风与防灭火研究所第四党支部。2021 年 5 月,安全工程学院矿井通风与防灭火研究所第四党支部更名为公共安全与消防研究所第二党支部。
“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再陌生
安全工程学院不少老师和研究生需要经常到生产现场攻关,短则几天、长则几周甚至数月。2011年以前,安全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以系所为单位组建,研究生党支部以年级为单位组建。同一个支部的党员,分属不同科研团队,一年到头支部人员很难凑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团队有位博士生,在科研攻关的关键时期,1 年中差不多有 200 天在出差。” 公共安全与消防研究所第二党支部书记康建宏介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内领先、科研任务重,每次开展支部活动,光确定时间就得协调好久,最终可能也来不了多少人。”
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必须有一流党建引领,学院党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校内外调研、学院党委反复研究……2011年4月,经学校批准,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从实际出发,以科研团队为基础,探索组建了“12 个教师+研究生”的混合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矿井通风与防灭火研究所第四党支部(现公共安全与消防研究所第二党支部)应运而生,由教师党员及其所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党员共 28 人组成,辐射带动群众40余人。
“这个师生混合党支部的书记由党性修养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副书记由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并在团队不同科研方向上相应设置了6个党小组。”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思华介绍。
安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福宝是该支部首任书记。他认为,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对解决师生思想问题,将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很有帮助。根据团队科研活动规律,该党支部对组织生活时间安排进行细化、规范并坚持了下来:每个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召开党小组会,每月第一周周六下午进行全体党员学习,第二周周三下午召开支部委员会;每季度第一个月第三周周三下午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第二个月第四周周三下午进行一次党课学习。
以科技创新为民服务
2020 年,周福宝作为青年科学家获得第二届“科学探索奖”,团队学生都为老师骄傲。团队成员、博士生邓进昌说:“周老师带领的‘煤火防治与利用’小组构建了地下煤火热能利用与地表生态恢复的综合体系并进行了现场工程应用,建立了世界首座煤田火区热能利用示范基地,该技术位列2018年煤炭科技十大新闻榜首。同学们都说,要像周老师那样,心无旁骛地搞研究。”
博士毕业生、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李世航,正是在该党支部成长起来的。2014年从数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李世航选择进入安全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当时,我是冲着本校安全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来的。”李 世航说。但是,进入团队、加入党支部之后,导师和师兄们的科研实践,让他转变了想法:“治理矿井粉尘能够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减少尘肺病患者,我把这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
李世航克服了跨专业读研的种种困难,在导师的带领下,深入矿井,潜心钻研粉尘治理。他研发了“长大隧 (巷) 道干式过滤高效除尘系统”,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员研制了干式过滤除尘器。该设备已在全国百余家煤矿投入使用。
“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大政方针、战略布局,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 落实。”李世航跳出煤炭行业,将干式过滤除尘器改造创新,使其能在地铁隧道掌子面、普通房屋室内过滤呼吸性粉尘,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他说:“以科技创新践行初心使命,我感到自豪。”
康建宏介绍,团队把为行业解决“卡脖子”问题,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要。好几个重大科研方向,由于是开创性和颠覆性的,企业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投资,团队就利用以往科研课题结余的经费来做研究。
博士生张一帆研发的“瓦斯抽采节能提效水环真空泵技术”,就是“自筹经费搞科研”的结果。“瓦斯抽采效率低,是个老问题。已有技术虽然效果不理想,但好在成熟可靠。我研究的新技术潜力大,但是企业吃不准,我们就自费在山西潞安的余吾煤矿搞试验。仅这个研究,我这个小课题组一年就花掉了 100 多万元。”张一帆说。
近5年来,该党支部党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个,获批研究经费5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这些研究成果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把组织生活搬到科研现场
一次,在山东华成集团展览馆,华成集团董事长、党支部书记陈维茂向公共安全与消防研究所第二党支部成员介绍:“虽然我们是民营企业,但是我们以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为己任,靠着自主研发,一步步替代进口产品。直到今天,我们生产出国际领先的真空设备和传动设备,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民族尊严。”
这是该党支部与合作企业党支部的一次共建活动。青年教师党员陈小雨表示:“与企业党支部开展共建,我切实体会到了科技自强的重要,也感受到了民族企业的赤子之心。”在那次党支部共建活动中,张一帆的煤矿瓦斯水环真空泵绿色抽采新技术现场中试顺利确定在了华成集团淄博水环真空泵厂公司。
该党支部根据团队成员在科研现场出差频繁的情况,建立了“党建+合作”校企党支部共建制度。“贴近生产一线、内容鲜活生动的党员组织生活,让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更加坚定以科技创新为己任,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努力为行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公共安全与消防研究所第二党支部书记康建宏告诉笔者。
近年来,该党支部已先后与煤炭、化工等行业企业开展了 10 余次共建活动。该党支部获得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该党支部于 2018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0年顺利结题验收。2021年,该党支部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室三心”平台加强关心帮扶
在公共安全与消防研究所第二党支部,“一室三心”平台是加强学生思想认识的又一重要载体。“支部书记工作室”带动示范,通过“关心+爱心+谈心”,加强对团队师生的关心帮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通过教学关、科研关,帮助“三困生”提升自信心、走出失落困惑。
“党支部建在团队上,团队老师、学生有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第一时间知道,也比较有把握解决。”康建宏说。
2020年10月,康建宏得知硕士生小张情绪比较低落,虽然不是该生的导师,他仍主动找小张谈心。“我之前科研出差太多,没时间做毕业论文,要是到时候找不到工作可咋办。”小张说。原来,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让小张非常焦虑。康建宏耐心地向小张介绍了团队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启发他利用现场所做的大量实验数据撰写毕业论文。康建宏还告诉他,如果他找工作困难,自己可以帮忙将他推荐到团队老师创立的工作室工作。康建宏的话,句句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上。
2个月后,再谈起毕业话题,小张笑着说:“原本我简单地把科研出差视为‘打工’,但其实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我2年多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成果,就是我毕业论文的基础。”他告诉笔者,“我自己都没想到,2 年多在科研现场的经历,所反映出来的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吃苦精神等,比专业和成绩更能打动公司的面试官。目前,我很顺利地通过了3场面试。”
10年来,该团队培养了100余名硕士、15名博士。其中,有7名博士毕业生选择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