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矿业大学将马庄非遗文化的香包项目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科技创新资源融合互动,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樊海涛
近日,在第二届“江苏省微生物学会培养皿艺术大赛” 上,徐州医科大学19名学子喜获佳绩。比赛中,他们巧妙地将微生物学与艺术专业相结合,将培养皿打造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精美艺术品,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创意和深厚的艺术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明确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
近年来,徐州高校将美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全力构建艺术、课堂、校园文化、生活、实践等一体化大美育体系,开足上好艺术课程,将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各阶段,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全面浸润
构建大美育教育模式
以往大家只知道皮影是用羊皮、驴皮等兽皮手工制作出来的,而在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的一节艺术课上,同学们在讲师吴长宇博士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各类皮影来。
“使用对比教学法阐述皮影戏和光固化3D打印技术,二者具有相似科学原理,是光与影时空碰撞的科学与艺术体现。”吴长宇说,课程中皮影戏所折射的艺术之美,皮影戏曲目中所蕴含的人文之善以及3D打印技术所代表的科学之真,是对全国教育大会美育指示的积极响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的发展,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学科融通”“五育融合”等重要论述,为美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市高校美育工作发展迅速,改革探索热情高涨,基于专业或职业教育特点和自身特色,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用全方位美育浸润行动赋能,打造新型课堂为载体的大美育教育模式。
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礼射文化展览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古籍阅览室、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一批文化场馆先后建成,打造出沉浸式、交互式、立体式的美育学习环境。同时,整合多学科的广域课程,基于学生成长所需,开发五大主题课程模块,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推进学科融通。如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道德之美、服饰之美、建筑之美、非遗之美,形成“人文之美”主题课程;发掘专业课中的力学之美、光学之美、材料之美、计算之美,形成“科技之美”主题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开设手制陶器、古建彩绘、扎染体验、香包制作等实践课程,纳入“艺术之美”主题课程等。
该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陈昕介绍,该中心以月度为单位,个性化设计“主题季”活动,依托文化场馆、厚生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水平艺术团、特色社团等,通过动静展示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校际联动、校园快闪、艺术展演等形式开展一系列校园美育活动,让美的感动和审美情趣渗透到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
艺术+思政
加强美育课程育人功能
“春风吹,绿水长,我家住在运河旁。运河水把我抚养,母亲的恩情永不忘……”这首歌词清新、旋律优美,被徐州工程学院学生们广为传唱的歌是《运河组歌》的七首歌曲之一。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注重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构建了全面覆盖的课程思政体系。特别是通过 “运河组歌的演唱与实践”“非遗项目的排练与实践”等特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我市高校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艺术类专业思政元素,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学习、创新优化思政教育新机制,形成了“艺术+思政”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每年秋季开学,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学院都要举行“再唱山歌给党听”——新生开学第一课专题音乐党课,将红色资源与音乐教育紧密结合,让学子们接受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音乐舞蹈系党总支第一党支部的教师齐上阵,通过讲授、弹奏、演唱等形式,以红色歌曲为载体,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这场沉浸式音乐党课让全场师生全情投入、热血沸腾。“红色音乐如化雨春风,让人沉浸其中,并激励我们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汲取力量,走向未来。”该院23级同学沈青曜表示。
融汇“土”气
以地域文化丰富教育内涵
今年中秋,徐州园博园举办音乐嘉年华活动,中国矿业大学汉乐团应邀演奏了原创仿汉音乐《大汉气象》。现场钟磬齐鸣,筑瑟合奏,两千年前古朴厚重、典雅大方的气息扑面而来,十分震撼。本次活动通过云听、央视频等平台同步直播,总观看量超千万人次。
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的全校通识必修课程“艺术之美”,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其中,音乐领域挖掘了作为两汉文化之一的汉乐,重现汉代乐舞的恢弘气象。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振说,近年来,该校借助多学科优势及教学科研实力,结合徐州地方特色的汉文化,对汉代音乐文化开展项目化研究。通过前期研究成果,面向全校大学生和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汉画像的音乐图像研究”“汉代乐器演奏”“汉代乐舞研究与复原实践”“汉乐风华——走进汉代乐舞艺术”等课程, 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结合”的汉代音乐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的传承发展体系。
“本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精髓,这些资源是历史的积淀和本土的特色。”徐州工程学院音乐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说,在美育教育中巧妙融入当地丰富的文化宝藏,不仅能够丰富美育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因此,该学院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优秀地方音乐融入课程。通过开设“淮海地区传统音乐赏析”等课程,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与特点。
多年来,该校师生还对濒临失传的丁丁腔进行抢救性记录与研究。他们数次深入田间地头,对老艺人进行访谈,留下了珍贵的唱腔录音和口述史资料。如今,这些研究成果已被融入课堂教学,形成了以徐州地方戏曲曲艺为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队伍。学生们在非遗文化丁丁腔的熏陶下,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在实践中锻炼了服务大众的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