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来,他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编写8部教学法专著和教材,发表5篇高水平教学论文,负责的教学团队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赛三等奖。
2023年中国矿业大学教师I类“教学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矿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西贵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他说,希望自己能像一盏明灯,指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
从困惑到热爱,他虚心请教,钻研教学方法
2001年,从我校本科毕业的郑西贵,最初的就业意向是到一线去,在煤炭行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由于一些偶然因素,郑西贵未能如愿。
选择留任矿大后,郑西贵调整状态,转变身份。“我学的是采矿,能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教书育人,一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郑西贵也曾陷入困惑之中,好在有前辈的指导和帮助,让他很快扫清了心头的迷茫,立志成为一个爱岗位、爱学生的好老师。他主动向老师林在康请教。在老师的尽心教导下,郑西贵逐渐懂得了如何与同学们进行课堂互动,如何真正地投入课堂教学。
解决完基础的教学困惑后,郑西贵偶然了解到我校于洪珍教授在病床上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大爱之举,他深受感动,这也让他再次坚定了成为一名好教师的信念。除此之外,于洪珍“启发式、创新式”教学同样影响了郑西贵,“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经过长期钻研,郑西贵从“互动式”教学法中获得灵感,并将其正式应用于教学中。
“互动式”教学以老师和学生的思维互动为重,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在增加课堂互动性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大脑有一个动态思考的过程。由此,学生能真正受益于课堂教学。学生南天琦和高若栩说:“郑老师的课堂从不死板,热情活泼的课堂氛围总是具有节奏感,让人不禁专注其中。”同时,郑西贵还主张将课堂内容与国学相融合、用实例做拓展,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鼓励学生学于课堂而又走出课堂。
立足前沿不藏私,教研相长两开花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不能局限于当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也不能抛下教学只谈科研。”郑西贵常常奔赴煤炭开采第一线,走进施工现场进行科研攻关,奋力防范化解煤炭生产安全风险。
为解决大型矿井资源紧缺这一重大压舱石难题,他曾一年出差200多天,一次下井超过18个小时,以第一手数据为支撑,分析各类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为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在能见度低、阴暗潮湿的矿山环境,郑西贵与矿工们一同下矿山改进挖掘设备、修复矿道,用科研的力量为井下安全高效生产贡献力量。
科研工作中,郑西贵立足前沿,着重研究“卡脖子”问题。贵州是全国第五大产煤省份,他特地在贵州建立科研实验室,组织了一支科研攻关团队,为贵州省多家煤矿企业实施高水平攻关服务。多年来,他获得了十余项专利及科研奖项,为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出方案。
对待学生,郑西贵从不藏私。他总是第一时间将第一手科研资料交给学生,手把手教导,让学生充分研讨学习,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作为老师,带着学生在科研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成为行业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同时,他积极将成果运用于实际,让科研成果发挥最大功效,协助煤矿产业转型升级。
倾心育才,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工作中,郑西贵注重主动学习,他从上海的课程思政工作得到启发,致力于研究我校独特的采矿行业人才培养方法。2021年,郑西贵以“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为主题,在我校矿业工程学术年会上进行了报告。他从采矿工程专业的顶层设计入手,分析出12个具体的课程思政的指标点,以此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与落实,受到了广泛好评。
长期以来,郑西贵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一举措意义重大,我有义务、有使命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他组织编写了多部教材,与多位老师共同完成了《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开采虚拟仿真实验》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了极具影响力和带动性的课程。
在郑西贵看来,作为学生,不仅要有优异的学科成绩,更应该注重课外科技创新。他常常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国家级竞赛平台去参加相关的实践竞赛。
2021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盛期,既定的“全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被迫取消。次年,正当所有学生认为此事不了了之时,郑西贵又鼓励学生重拾之前为竞赛所做的准备。而参赛学生正值大三,知识储备不够,面对如何用模型把一个复杂的通风系统展现出来的问题,不少学生陷入了迷茫,想要完赛困难重重。见此情形,郑西贵鼓励起学生,“要敢于直面困难并努力去打破困境”。他主动召开会议为大家解惑,以详细的例子为引,指导学生去思考、拆分问题,再逐个击破。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作品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在22年的教学工作中,郑西贵坚持“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坚持用自身所学书写最动人的芳华,传其道解其惑。惟愿付其所得,以最朴实的心灵,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