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奋进之歌 > 正文

【我身边的好老师】攻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难题,他们一直在路上——记我校“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加工利用创新团队

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潘锦叶 马晓蝶 赵妍涵   编辑:李居铭    审核:刘尧    作者:李秀   发布时间:2022-09-19浏览数:

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加工利用创新团队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们是选煤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攻克能源资源加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们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以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

他们是来自我校化工学院、由19名骨干成员组成的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加工利用创新团队。团队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赵跃民教授为学术指导,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段晨龙教授为负责人。

作为一支跨学科、跨类别、跨行业、跨国界的研究生导师团队,他们切身诠释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科研精神与甘为孺子育英才的教育信念。

上下求索的步行者

团队成员在国家能源新疆公司黑山矿薄煤层干法分选施工现场讨论

多年来,选煤一直以湿法为主,而我国煤炭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北地带在干旱缺水地区,由于传统的湿法选煤耗水量大,不宜采用湿法分选技术。

为此,团队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资源重大战略需求,率先提出了流态化干法选煤的研究思路,发明出高效干法选煤关键技术与装备,并在国家能源集团等煤炭企业推广应用,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及应用这一创新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路漫漫,每前进一步,都有汗水和努力的加持。

不出差的时候,团队成员是矿业科学中心实验室的常客,为了探究科研问题,许多老师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甚至是通宵,到了饭点就拿外卖凑合一下。江海深副教授回忆道。

节假日于他们而言,也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段。除夕早上,会议室里充满着讨论实施方案的声音;大年初一,实验室里有一个个总结进度、制定计划的忙碌身影……

团队还常年扎根生产一线,东奔西跑成为生活常态。

“上上周刚从鄂尔多斯回来,马上又要去山西晋城的煤矿,进行煤矸石综合治理。”接受采访时,段晨龙笑着说。八月唐山的厂房里,他们身着被汗水浸透的工服仍在不停穿梭;面对海拔2600m的托克逊,爬过陡峭的山路却从未想过放弃;为加快设备加工与调试,连续出差60天……靠着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他们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笃行不怠的清洁工

团队成员在内蒙古伊泰集团选煤厂振动筛故障诊断现场

段晨龙教授说:做科研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以最终得落到实处,实实在在让我国矿物领域获益。

21世纪初,我国大型振动筛完全依赖进口,国产大型振动筛频繁出现横梁断裂、侧板开裂等故障,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对此,团队认真钻研、自主创新,考虑到我国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局限性,从结构方面另辟蹊径,研制出高性能超静定结构的大型振动筛,解决了振动筛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的世界性技术难题。“高性能大型振动筛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筛面堵孔也是筛分领域的技术难题。团队经过长期科研攻关,成功研制了难筛分矿物高效筛分技术,将筛面堵孔率降低,减少了筛面的维护量,提高了筛分效率。

工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环境都得到显著的改善。江海深说道。“难筛分矿物高效筛分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202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石巍、李洪喜、潘淼、黄龙、乔金鹏、王维楠、温鹏飞等在读研究生也积极参与了该成果的研发。

团队还积极与众多能源公司合作,围绕企业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研究。

国家包头能源公司万利一矿煤质极其复杂,曾长期亏损。团队便长期驻守施工一线,起早贪黑下车间,和岗位工人并肩作战,经过无数次探讨、试验、优化,成功建立了世界上首套千万吨级动力煤3mm深度筛分与重介分选工艺系统。这助力国家包头能源公司打了“翻身仗”,长期亏损状态得到彻底扭转,2019年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项技术也在内蒙、山西等煤炭产地迅速推广,通过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粘湿动力煤高效分选关键技术与工艺系统”成果获2021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谆谆不倦的传道者

研究生入学之初,团队便以“资深导师-年轻导师-博士生-硕士生”梯队式传帮带的育人模式开展组会,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课,提高新生对研究生生涯的认知。

五年前,硕士研究生黄龙第一次参加组会,通过讨论和交流,他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师门氛围让我感到很温暖,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嘱托我一直牢记在心。”黄龙感激地说。

同时,团队注重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2014级博士研究生张勇现在担任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介绍,是团队导师们发现他对矿物加工过程中的“仿真模拟”感兴趣,为了能让张勇更好地深造,段晨龙教授主动帮忙联系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李静海团队,并积极推荐。通过团队提供的机会,张勇迈上学术研究的新台阶、不断成长。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做人。团队成员张博研究员说。他说,赵跃民教授常常强调,“做科研既要顶天’——走在学术前沿,也要立地’——解决实际难题。”这种不断探索、踏实刻苦的精神从老师到学生一脉相承。

在火车上,团队成员利用出差途中的间隙,和学生耐心探讨问题、化解疑惑;在临近过年的车间里,黄龙独自一人,手持测量仪器,不顾寒冷对机器进行调试;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师生共同“加班”搞研究,凌晨直至深夜,依然热情高涨……

团队对科研的热爱感染着学生,更激发出学生的内生动力。近五年,团队导师育人成效显著,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获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7人,赴日本京都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海外名校联合培养20余人。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这是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加工利用创新团队对学生的真诚祝愿,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团队将继续以实干笃定前行,用真情点亮教育,朝着纵向越做越好,横向拓展方向的目标,坚守煤炭阵地,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