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的变化,不仅是计算机语言的代码,更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8-2班刘浩钰大学生涯的蜕变。刘浩钰自始至终都相信,“只要做好该做的事,成功便会迎你而来。”
他取得三十余项竞赛奖项,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中科院大学生奖学金,顺利保研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刘浩钰的大学生涯就像一部精密的计算机,运行着属于自己的程序。
文体皆优,在生活中磨练自我
40余门课程在90分以上、推免学分绩点4.14,以专业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保研至中科院计算所,刘浩钰在学习中可谓是硕果累累。
然而在大学初期,刘浩钰也经历过一段调整期。相较于高中严格规律的时间安排,大学里由个人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刘浩钰一时难以适应。
面对变化,刘浩钰选择了延续作息规律的好习惯,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学习,兼顾社团活动等。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他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当多个任务摆在面前,他会将其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有条不絮地完成,考试周他会将全部精力用来备考,而参加竞赛时他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实验室里。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刘浩钰目标明确,要求自己每门考试的卷面分都尽量高,不设上限。为了将知识融会贯通,除了课程内容,他还会主动阅读相关的拓展教材来拔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饱和式学习”。
考试周,他会和几个伙伴相约去图书馆复习,互相查漏补缺。刘浩钰还透露了一个诀窍,备战线性代数、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考试时,他们凭借着对知识点的熟悉,一起押“必考题”和“必不考题”,挑重点复习。他笑道,“准确率还挺高!”
刘浩钰还是一个文体皆有涉猎的大男孩,书法、足球、摄影,都是他课余生活的一部分。他对待一切都持有认真的态度,比如刚开始学习摄影时的他喜欢花大量时间总结各个产品的参数,他说,“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有强迫症,必须了解每一个细节。”
编码求知,在解惑中超越自我
刘浩钰最初接触代码是在大一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上,写出的代码被评测系统“Accepted”,这种成就感瞬间点燃了他的兴趣,两位来自ACM-ICPC实验室的学生助教范艺杰和赵蓓蓓则将刘浩钰领入了算法竞赛的大门。
加入实验室后,他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程序设计比赛,共获得奖项及荣誉三十余项,“越深入,越觉得真理无穷,也越感到自己的渺小。”
刚加入ACM-ICPC实验室时,刘浩钰有些青涩和不自信,时常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太多、太浅显。但之后学长的积极回复和耐心解答打消了他的顾虑。赵蓓蓓学姐对他非常看好,“他在同届学生中特别突出,目标明确、执行力强、基础很扎实。”
他说,“在程序设计学习的入门阶段,敢不敢问问题,有没有人领路是一个能否快速上手的关键。”他将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延续下来,也申请成为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助教。
“学长非常热情、耐心,指导我修改程序代码错误,还帮我联系ACM-ICPC实验室的老师,使我能够有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的机会”,大数据19-1班的王永康对刘浩钰是道不尽的感激。
他很享受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当助教的那段时光,尤其喜欢和学弟学妹交流,学弟学妹提出的问题对他启发很大,也促使他不断钻研。刘浩钰也享受着这个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过程。
团结战斗,在竞赛中挑战自我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铜牌、ICPC中国西北区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CCF CCSP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铜牌、华东赛区银牌、CCCC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全国总决赛个人二等奖、团队二等奖、JSCPC江苏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银牌、最快解题奖……
在参加的各类竞赛中,刘浩钰印象最深的就是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刘浩钰所在的三人小队在暑假训练赛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这次竞赛。按照赛制安排,每队使用1台计算机解决复杂的编程问题,正确答题数量越多且总用时越少的队伍得分越高。前一个半小时,他们就完成了三道题目,却卡在了最后,一道关于字符串的数据结构题上。
随着时间流逝,排名榜单不断更新。看着逐渐落后的排名,他们争分夺秒,直到比赛结束前的一个半小时,终于确定了具体写法“字典树+动态规划”,随后紧锣密鼓地完成代码,终于在封榜阶段成功提交。
划分题目、一起读题,易题独自完成,难题共同讨论,“不是单打独斗,团结战斗才是我们坚持下来最大的动力”。正是由于在赛场上的沉着和多次搭档的默契,他们挑战自我克服难题拿到了此次竞赛的铜牌。他珍视和队友方哲、聂鹏远每一次并肩比赛的经历,“如果没有队友的帮助,我也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他们携手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参与了诸多比赛后,刘浩钰也增长了见识,“尽量向高处去看,能和更优秀的人看齐是最好的。哪怕追不上,知道同龄人能够优秀到什么程度,这也能够推动我不断进步。”
给计算机一个程序代码,它会运行出结果;给刘浩钰一个目标,他会展现出风采。“未来我想致力于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等领域的研究”,他的人生将继续与计算机相伴,编码更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