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个十月,矿大校园里的硫华菊再次盛开,镜湖中天鹅嬉戏,远走的孩子再次回到了母校的怀抱,学校原煤综合利用系选矿工程专业85级校友崔涛便是其中之一。
现任中国应急管理报社、中国煤炭报报社党委书记的崔涛,从矿大毕业后的三十年里始终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从默默无闻的小编辑成长为报社党委书记。崔涛在每一个阶段,都以最认真努力的姿态完成本职工作,成就了如今的自己。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崔涛出生在河南农村。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孩子考大学最直接的动力是可以成为“国家干部”、吃上“商品粮”,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谈到考大学的动机,崔涛一再强调:“就是如此简单。”而这种“凡事要往简单处想”的人生态度,也一直贯穿着他的成长发展历程。
1985年,经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鏖战、日复一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拼搏,崔涛如愿拿到了中国矿业大学(当时为中国矿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而与他高考分数不相上下的同学有的考上了浙江大学,有的考上了武汉大学。当问及他是否为选择矿大而后悔时,崔涛用坚定的语气说:“我从未后悔选择矿大。人生有时会面临着很多选择,但最后你只能选择一种。既然选择了,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要向前看往前走。矿大是全国重点高校,是煤炭部直属的,当时煤炭行业在全国工业系统中地位还是很高的。能被矿大录取,我是很开心、很自豪的。”
谈及大学生活,崔涛用“按部就班”来形容:“人生在世,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要尊重常识,要遵守社会基本规则,要按常理去行事。这说起来简单,但现在已被许多人忽视了。所谓常识,就是是什么身份就要做好什么身份的事,处在人生什么阶段就做那个阶段应该做的事。上大学、当学生,搞好学习自然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常识。”崔涛所学的选矿工程专业(现更名为“矿物加工”)是一个复合型学科,既需要学习选矿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机械、电气等专业课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任务较重。崔涛和身边的多数同学一样,珍惜每一堂的课上时光,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遇到的每一场考试。“按部就班、简简单单”,这是崔涛对大学生活最高也最真实的评价。
1988年,中国矿业学院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这是载入校史的一刻。“当时身边有同学赶紧跑去买印有‘中国矿业大学’的信封。”崔涛回忆道。但崔涛认为,名字只是表面,本质才是最重要的:“学校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矿大的未来仍需要每一位师生本着‘常识’、循着‘常理’、尽职尽责踏实前行。”
简简单单尽到“本份”,扎扎实实蹄疾步稳,便是崔涛的人生准则。
水滴石穿获成功
1989年崔涛到中国煤炭报社工作,入门当记者、编辑,却连消息、评论、通讯等基本的新闻体裁都分不清,更不用提写出精彩的稿子了。崔涛对自己在报社写的第一篇稿件印象深刻:“一篇只有200字的会议报道,被老编辑修改了22处。”
虽然崔涛的新闻之路出师不利,但他并没有就此泄气和懊丧,他知道走路摔跤是自然的事,关键是要从摔跤中学习、从跌倒中爬起。崔涛一边学习《报纸编辑学》等入门教材,用理论武装自己;一边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干好其他编辑所编稿件的誊抄工作,从实践中学习编辑业务常识、编辑思想和技巧,增强工作能力。
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渐渐地,领导敢给他派任务了。从写到编,从跟着其他同志干到自己独立承担采编任务,从写“豆腐块”到写整版报道、到写评论员文章、社论,他从编辑一步步成长为栏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副总编辑、总编辑。在崔涛看来,任何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只想着逃避终会一事无成:“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关键要相信自己并付出努力。”
崔涛任报社副总编辑时,开了一个以煤炭经济管理话题为主的评述性专栏,每周一篇,每篇一千五百字左右。开始他写了几篇,“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作者为专栏撰稿。但一方面自己一发而不可收,越写越有兴趣。另一方面中间发了其他作者的几篇,效果都不是太理想,从领导到读者都鼓励自己写下去,结果一写就是三年”。该专栏不仅在业内人士中获得了一致好评,也使他于2007年摘得第一届中国产业报协会“总编辑金笔奖”。
在撰写该专栏的过程中,他又和其他同志一道,编著了几本煤炭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反映也都很好,这又使他于2012年获得了“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的称号。这一切的努力和成就,在崔涛看来只是把平凡的事做好:写好每一篇稿子,拟好每一个标题,编好每一期报纸……崔涛认为,很多时候,在社会面前,个人是渺小的,选择是无奈的,但是心中有阳光、有信仰、有信心,就会有动力。其实看似无奈的选择中也蕴藏着机遇。机遇就在那里,只是作为一个个体能不能抓得住,抓住了有没有能力做好,有能力了有没有恒心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他说:“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每每报社招进新人,崔涛总能想起当年的自己。他经常鼓励年轻人,要自信,要勤奋,更要坚持,唯有水滴石穿的拼劲才能成长,才能有所成就。
师恩重山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陈清如院士曾在唐山工学院宿舍里,晚上与同学们围着蜡烛读书,火燎眉毛依旧不减读书热情;欧泽深教授当年为教学从国外带回英文原版教科书复印给学生,慷慨地把自行车借给学生春游;系党总支书记曹廷智老师患着重感冒,仍然在晚上坚持爬到九楼给学生党支部开会;毕业实习时霍旭红老师在教学内外都给大家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些细节,无一不令崔涛印象深刻。
“矿大的老师们平时在教学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塑造了现在的我。”崔涛说道。毕业临走时,崔涛收拾好行李,有一个普通的塑料盆不想要了,曹廷智书记看见了,语重心长地说:“带上吧,以后每一分钱都要自己挣,一切都要靠自己了。”那个盆,崔涛在单位又用了三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越是在工作过程中,越能体会到老师的教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教会了做人,培养了大家某些方面的道德品德。”崔涛感慨道,“经历的越多,体会就越深。”
“三十年奋斗谢师恩”,这是煤综合利用系85级校友赠与化工学院锦旗上的一句话。崔涛介绍说,他在拟稿中第一句想到的就是这个。他拟的稿中用的是“感师恩”,一层意思是“越来越有感受”,还有就是“感恩、感谢”的意思,后来同学们商量还是用“谢”表达得更直接,他也赞同。老师们当年的言传身教,如细雨一般不断地滋润心田,三十年的成长,便是崔涛以及其他的校友给予老师最好的礼物。
85级校友出了一本集子《八千里路云和月》,崔涛也写了一篇,他将其中的一句话赠予大学生———“人应当有所信,有所守,有所为”:“信”要求有理想有信仰有信念,还要有自信;“守”为守正,恪守正道,遵守社会基本规则、伦理道德,遵循常识;做对社会有利的事即为“为”,美好的人生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因势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上,在这个最好的时代,砥砺前行。
天色已经灰沉,崔涛继续迈着稳健的步伐离开矿大的大门,继续他那已经排得满满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