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视点新闻 > 正文

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助推一流专业建设-化工学院在教学研究类国际顶刊连续发表论文

作者:宋丹丹   发布时间:2022-10-27浏览数:

Briggs−Rauscher仿生化学钟引起的树枝和旋转斑图

丙烯酸钠导致BSF反应-输运仿生结构转变

我校化工学院活性物质和系统化学教学科研团队高庆宇和袁玲等老师的教学研究论文连续(2021年和2022年)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 The Briggs−Rauscher Reaction: A Demonstration of Sequential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https://doi.org/10.1021/acs.jchemed.0c00892).(2) Chemohydrodynamic Patterns Modulatedby Sodium Polyacrylate in the Bromate-Sulfite-Ferrocyanide Reaction System (https://doi.org/10.1021/acs.jchemed.2c00681).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期刊创办于1924年,隶属美国化学会化学教学分会,是引领全球化学教学改革风向标的顶级期刊。据统计中国化学教学工作者发表论文数占期刊的0.021,近20年中国大陆学者每年在该期刊平均发文量3篇左右。

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的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团队结合科研方向将化学流体动力学前沿进展引入化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解释实验新现象。论文“The Briggs−Rauscher Reaction: A Demonstration of Sequential Spatiotemporal Patterns”通过仿生化学钟反应Briggs−Rauscher和BSF反应体系生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接触非平衡耗散动力学、活性软物质、化学机器人前沿领域,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在演示Briggs−Rauscher仿生生物钟反应时,教师与同学首次发现该体系的疯狂时钟反应带来了反应-输运树枝和手性化学流体旋转结构等新奇现象。论文“Chemohydrodynamic Patterns Modulated by Sodium Polyacrylate in the Bromate-Sulfite-Ferrocyanide Reaction System”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和课外科研训练中发现丙烯酸钠导致BSF复杂反应多种化学对流斑图的转换,让学生认识到地质、生物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具有共同的物理化学本质。另外,该教学科研团队还通过“研赛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2022年该团队组织两项新创和改进实验项目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均获得该项赛事(华东区)一等奖,其中一项获得全国赛二等奖。

据悉,我校活性物质和系统化学教学科研团队长期从事非平衡态动力学、活性物质和系统化学、软体机器人、能源电催化等前沿领域研究,与国际上十多个知名学者有长期实质性科研合作,在PNAS、Sci. Adv.、Angew、Chem Sci、CRPS、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主流化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多篇,部分工作被《Chemistry World》《Chemistry News》《Science Daily》《Phys.org》等国际科学媒体亮点报道。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包括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科技部中国-匈牙利科技合作项目、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科技部“一带一路”创新外国专家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国际合作项目等。主持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江苏省本科精品课程和江苏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出版大学化学教材5部,培养博士研究生32名获博士学位,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4篇,其中20多名毕业生在国内高校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新闻来源:化工学院 袁玲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