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矿大 > 正文

新院士|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院士:三十余载

守护大地的“土地医生”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5-11-27

交汇点讯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这位被誉为“大地医生”的学者,三十余年来致力于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将荒芜变为沃土,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

1984年,胡振琪进入中国矿业大学测量物探系攻读矿山测量专业硕士。1989年,26岁的胡振琪被国家派往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进行土地复垦方面的联合培养。“我那时是土地复垦专业的门外汉,但是国家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方向,我有责任学好它。”1991年,他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的第一位土地复垦学博士,面对导师挽留和美方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投身祖国建设。

回国后的胡振琪,见证了我国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从无到有、从冷门到热点、从粗犷到精细的完整发展历程。

我国80%以上煤炭产自井工开采,导致大量土地塌陷损毁。要煤炭还是要粮食?我国国情必须“鱼与熊掌兼得”。胡振琪揭示了井工开采对地表生态的损伤机理,首创采煤塌陷区边采边复和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攻克自燃煤矸石山阻燃型生态修复技术,创立以“土层生态位”和“土壤关键层”为核心的土壤重构理论。

2005年,胡振琪在国内首次提出“矿粮复合区”概念,创造性地将黄河泥沙作为充填材料。面对初期农作物产量不达标的困境,他深入研究,提出“土层生态位”和“土壤关键层”概念,形成仿自然土壤剖面重构原理与方法。这种“五花肉式”多层土壤结构使复垦农田1-3年产量达到正常水平,耕地生产力提高15%以上。2009年,他获得美国采矿与复垦学会(ASMR)土地复垦科技贡献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2018年,又斩获该学会每年全球仅评选一人的生态修复先锋奖。

“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攻克一个问题,总会有新的问题等着去解决。”胡振琪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针对煤矸石山治理课题,胡振琪团队在仅有1.7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下,攻克了酸性矸石自燃这一难题。他们创新性地研发热红外与测绘技术相耦合的表层燃烧情况定位技术及基于表面温度反演深部着火点位置模型,还提出表面喷浆与深部注浆相结合的安全灭火方法、生物化学抑制氧化和物理覆盖碾压相结合的抑氧隔氧防火技术以及植被恢复技术等。这一成果使治理区大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浓度降低50%以上,达到国家有关空气质量标准二级,该项目最终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3年,胡振琪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始终认为:“工科的创新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就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面对我国每年新增的百万亩采煤塌陷地,胡振琪始终坚持其“边开采边复垦”的创新理念,认为必须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转变为“在塌之前就要治理”的源头和过程控制。

胡振琪发明了“星-空-地-井”感知技术精准获取信息,攻克了动态施工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在采矿的同时就开展修复。与稳沉后再治理相比,该技术能多恢复耕地15%至40%,实现了真正的“避水保土”和“煤粮兼得”,被国际权威同行誉为“一种世界领先技术”。

“土地复垦,这是一个需要一代代人坚持的事业。”作为先行者,胡振琪始终致力于将一个人的战斗变成一群人的奋斗。他治学严谨,反复强调“做学问不能一知半解!”他要求学生必须脚踏实地,亲赴矿区现场,把学问做在田野间。尽管因常年奔波患有严重的腰椎疾病,他依然坚持走遍每一处矿区和矸石山,亲自采样,采集第一手数据。生活中,他却又亲切和蔼,是学生们眼中“刀子嘴、豆腐心”的师长。

三十余年来,胡振琪培育了一支扎实肯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他们活跃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为我国的绿水青山事业贡献力量。胡振琪还创立了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主编中国科协立项的首部《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科发展报告》,推进了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事业创建创新和国际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振琪曾说:“既然选择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这一行,就要经得起风雨,耐得住寂寞。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任何个人的名利终将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存天地之间的只有那肥沃的土地和锦绣的山河。”

如今,这位新晋院士依然奔波在祖国大地上,继续着他的“大地医生”使命,用科技创新守护着我们的绿水青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综合整理

通讯员 李秀 刘尧 闫莹

原文链接:新院士 | 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院士:三十余载守护大地的“土地医生”

编辑:李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