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为深入挖掘淮海经济区煤矿工业文化遗存中的红色历史与精神价值,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背景下煤矿“红色记忆”的保护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探工业遗存,寻红色矿脉,铸时代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翟石磊老师、苗燕老师带领下,赴徐州市贾汪区韩桥煤矿旧址、老矿街道五号井社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与访谈活动。
溯源:踏访百年煤巷,重温红色矿魂

实践团首站抵达贾汪韩桥煤矿旧址。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的老矿,不仅见证了徐州煤炭工业的发展变迁,更孕育了深厚的煤炭文化与不朽的矿工精神。团队成员们认真参观了馆内陈列的珍贵史料,从泛黄的老照片到锈迹斑斑的采矿工具,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韩桥煤矿的峥嵘岁月。在翟老师的讲述与介绍中,大家深刻感受到贾汪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展现的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光荣革命精神与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其中,由“佩剑将军”何基沣、张克侠等率领发动的贾汪起义,以“淮海战役第一大胜利”的辉煌战绩,在煤矿红色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调研中,韩桥煤矿的文化脉络清晰可辨。历史上开展的“百日红”劳动竞赛意义深远,在实践中凝聚形成了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为核心的韩桥矿工精神,成为煤矿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这片充满力量的土地更孕育了璀璨的文化成果。在煤矿工人群体中诞生的诗人孙友田,以诗歌为笔,生动记录着矿工的日常生活与真挚情怀;从徐矿走出去的著名作家周梅森,14岁便下井工作,矿山的“早教”让他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其作品中始终蕴含着煤矿文化的深刻印记。此外,作为煤炭文化鲜活载体的矿区歌谣,那些朴实有力的旋律承载着矿工的喜怒哀乐,至今仍在老矿工的记忆中久久回荡。
追寻:瞻仰起义旧址,铭记峥嵘岁月

随后,团队实地考察了国民党第三绥靖区部队起义旧址、办公楼、1935年(民国24年)的水塔、二号井绞车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成立旧址(“红楼”)、贾汪火车站等历史遗迹,细致记录建筑风貌、铁轨遗存,并拍摄了大量老照片、采矿工具等实物资料。
聆听:深入转型社区,倾听民生新声

实践团深入贾汪区老矿街道五号井社区进行调研。团支部书记李明明向团队多角度介绍了贾汪煤矿的辉煌历史与转型变迁。展厅内展示的新旧时代对比照片、矿工家族五代同堂的珍贵影像、融合煤矿元素的独特灯光设计……不仅生动描绘了煤矿记忆,更展现出社区干部以狠劲、韧劲、闯劲真正答好了煤炭转型时代的奋斗答卷,擦亮了群众生活的幸福底色。此外,实践团还与退休党员矿工张都田师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老矿工张师傅深情回忆了井下作业的艰辛、工友间的团结互助、矿区生活的点滴趣事以及矿业精神的代代传承,为成员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生动的贾汪煤矿历史画卷。
致敬:仰望开采丰碑,镌刻奋斗诗篇

调研尾声,团队来到徐州煤矿开采纪念碑前驻足瞻仰。这座纪念碑由煤矿工人浮雕和“矿工锤”形纪念碑组合而成,“一镐一锤”的雕刻,既是煤矿工人辛勤劳作的生动写照,更镌刻着他们可歌可泣的奋斗诗篇,深深震撼了实践团成员。
践行:凝练实践真知,担当青春使命
此次实地调研与访谈,让实践团成员们在触摸工业遗存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图文资料和口述历史,加深了对煤矿工人生活的认知,更深刻理解了煤矿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红色矿脉的精神内核。同时,调研也为项目后续推进明确了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精神内涵与实践价值。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实践团表示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推进项目开展,继续梳理调研成果,为推动煤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传承红色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心声:共话实践感悟,赓续精神血脉
张斌:“当我的脚步踏上贾汪韩桥煤矿旧址的土地,历史不再仅仅是书页间的铅字。‘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标语似乎将我拉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馆内陈列的史料,馆外静默的水塔、绞车房,退休老矿工眼噙泪水的长谈……诉说着贾汪矿工在烽火岁月与建设年代前赴后继的壮歌。深入五号井社区,这里带给了我太多惊喜:孩子们亲绘的手抄报,干部为矿工家属送粽子的暖意,一楼大厅煤矿转型历史展板皆显匠心。团支部书记指向黑白老照片中矿工头顶的矿灯,再随着方向的指引,望向我们头顶以那矿灯为原型设计的照明灯,刹那间时代的震撼涌上心头。此行所积累的每一份史料、每一段口述都在有力的证明,‘红色记忆’绝非虚指。作为探访者与传承者,我辈更要在见风见雨中锤炼自我、提升能力,真正答好红色传承答卷,用心守望每一个梦圆时刻。”
赵盛泽:“在两位老师带领下,我们走进贾汪韩桥煤矿遗址与五号井社区。首站抵达韩桥煤矿旧址,随着老师的细致讲解,矿工精神、矿脉文化与革命情怀交织,不同主题的展板串联起发展历程、矿工文娱、走出的诗人作家及转型步伐,指尖触过斑驳墙壁与井塔旧址,砖石间似在诉说矿工挥汗的场景与不该遗忘的集体记忆。在五号井社区,团支部李书记向我们介绍了社区工作:从孩子们的每周特色活动,到退休老矿工家庭的日常慰问……一项项暖意融融的举措,让我们由衷赞叹社区工作的扎实出彩。随后参观社区展馆,在李书记的讲解中,一幅幅珍贵老相片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个体的生活温度,看见岁月沉淀的生活印记。访谈环节,退休党员老矿工张师傅与我们促膝长谈。他细数煤矿岁月:从与矿友并肩作战的峥嵘时光,到对挚爱的老区长的深切怀念,桩桩件件感人至深。可以说煤矿早已成为‘老一辈人一辈子牵挂的精神家园’,道尽岁月深情。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从‘煤’城到‘美’城的华丽蝶变,让我们不禁感叹:如今的贾汪,真‘旺’!”
万圆:“在这次实践调研中,我真切感受到了曾经书本里抽象的‘工业精神’——它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老矿工眼角细纹里藏着的日复一日的坚守,是煤矿遗迹里锈迹斑斑却依旧稳固的支架承载的责任与担当。如今再看城市夜晚亮起的万家灯火,眼前总会浮现出他们在井下的身影:明知巷道里有未知的危险,仍勇往直前;清楚常年井下工作可能落下伤病,却始终没有离开岗位。他们把风险扛在自己肩上,把温暖与能量送到了千万人身边。我也真正懂得,如今习以为常的光明与温暖,正是这些人在看不见的地方,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托举起来的。”(张斌 赵盛泽 万圆)
原文链接:探工业遗存寻红脉,铸时代精神续乡村振兴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