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矿大 > 正文

发挥高校科创优势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群众杂志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5-03-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坚持扎根徐州、服务江苏,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主动融入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江苏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持续深化基础研究,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开展面向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学校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学科特色优势,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开展“目标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如聚焦能源革命,创新提出了气固流态化分选、微细粒矿物精深分离过程强化等煤炭清洁利用重要理论;聚焦“深地”战略,提出了深部围岩“松动圈”理论、采动岩体渗流理论等重要创新性学术观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位一体”生态修复模式,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徐州模式”和“矿大方案”的成功实践得到国内外普遍赞誉和广泛借鉴。这些成果有效提升了学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进面向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基础科学问题,深化学科交叉,开展“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同时获批建设省数学中心和力学中心的高校,学校力学学科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原位岩石力学新理论和深部岩石原位保真取芯与保真测试的全新理念;地质学学科建立了二叠系两个地层界限全球唯一标准,精确限定了国际标准空谷阶与特提斯区域标准马格布阶的对应关系,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研究进展”;数学学科在积分变换和特殊函数方面提出原创性成果,获得国际同行命名等。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也为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贡献了力量。

加强面向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学校主动加强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技术问题,组织开展“卡脖子”技术基础科研攻关。如学校与徐工集团采用“企业出题、能者破之”的组织模式,联合研发了高端百吨级非公路宽体自卸车,有力提升我国露天矿山运输装备智能化水平,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学校组织校内优势科研团队组队揭榜山东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企业“揭榜挂帅”项目,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合作开展“秦岭计划”等,形成了与企业相互增益的基础研究正循环。这些研究不仅有力支撑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助力国家战略落地

服务国家“深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学校发挥特色优势,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重要依托,与徐州市政府合作成立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获批建设江苏省实验室,成为江苏省在苏北布局的唯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在深地能源资源开发、空间智能构建、空间物质封储、空间安全防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自主研发的震电磁智能监测装备解决了深地工程重大隐蔽致灾源精准探测及靶向治理难题,相关成果已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验证。

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围绕“双碳”目标,在建设“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封存重点实验室(国内第一个省部级CCUS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与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建江苏省碳中和联合研究中心,围绕“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温室气体监测评价”等开展科研攻关,在煤基CO2捕集、利用与封存,碳监测、管理与交易,煤低碳洁净利用,碳核查认证等方向形成优势和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承担了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科技应用示范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绿色动能”。

服务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学校聚焦应急管理重大需求,以教育部、应急管理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矿业大学为契机,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重大科学技术攻关,引领关键标准制定,助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事件等应急管理重大需求,开展了区域冲击危险评估与防治、灾变结构智能应急救援等研究,在消防救援、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并在多地多场景成功应用。学校教师主持参与多项政府应急管理项目的规划,参加内蒙古阿拉善盟露天煤矿坍塌事故等处置工作,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展人才协同培养,促进育人模式深度融合。学校坚持能力导向,联合能源类头部企业,强化“招生-选拔-培养-管理-发展”工作联动,建设高水平创新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等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链条与企业技术创新链条紧密衔接;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集萃学院,构建了学、研、训、创、产高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格局,实现了“产业—教学—研发—转化—实践”的贯通式培养,努力培育面向产业、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为江苏以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人才力量”。

强化科技协同攻关,促进自主创新深度融合。学校瞄准国家重大工程和企业技术重大需求,积极构建全链条协同攻关体系。如赵跃民院士团队与江苏亿亿和华筛分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解决了难筛分矿物大规模细粒筛分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与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徐州赛孚瑞科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推动校、地、企协同联动,促进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学校不断探索与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学校向48家江苏本土企业选派了科技副总,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来与在苏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0余次,获批首批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参建单位,江苏省首批、苏北唯一的概念验证中心;学校与江苏省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共建科研平台,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与徐州市政府合力建设全国首家、规模最大的安全产业园区,与徐工集团共建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为江苏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贡献矿大力量。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5期

作者:刘波(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矿大基地主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ZR_YeECWmKz1Sap95Wm1A

编辑:李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