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的办公室灯光常亮,一个神情专注的身影正在认真地为学生提出论文修改建议。他就是陈义林。
从学生时代便投身科研的他,如今已是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田地质与勘探》青年编委。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和育人的赤诚之心,而最让他骄傲的,是胸前那枚闪耀的党徽。有着20年党龄的陈义林,始终将“实事求是”镌刻于心,在有机岩石学、煤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的科研和育人道路上勇攀高峰,用实干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六年磨一剑,发现全球最大天然“碳洋葱”
2016年,陈义林所在团队在福建永安开展二叠系含煤地层煤系石墨研究时,敏锐捕捉到透射电镜图像中异常的环状石墨壳层结构。面对这一发现,他们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系统研究。通过反复实验验证和大量文献比对,最终确认这是直径达55纳米的天然洋葱状富勒烯,创下全球最大天然“碳洋葱”纪录,并首次发现天然多核碳洋葱结构。
面对媒体蜂拥而至的采访报道,陈义林始终保持党员科研工作者的清醒:“太多的报道会影响日常工作,还是要把精力聚焦在科研。”在取得这一重大发现后,他又立即投入到天然“碳洋葱”的形成机理研究。从发现到机理阐明,整整六年光阴,展现了一名党员科研人员“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执着追求。
实事求是,科教路上的永恒信条
作为一名地质科研和育人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高中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着20年党龄的党员,陈义林把党的理论作为科研道路上的指引方向,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应当服务国家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平日里喜欢读《毛泽东选集》《红星照耀中国》这类书籍,这些书中所体现共产党员的那种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给了我的科研和育人工作很大的启发。”谈及工作,陈义林提到最多的便是“实事求是”一词,他认为,这是对待工作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态度。
在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中,陈义林注重科研精神的言传身教,他经常告诫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数据容不得半点水分”“你怎么对待自己的实验数据,数据就会怎么回馈你”。他坚持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新,在他的五年博士生涯中,其中一年他选择扎根贵州野外,之后又赴兰州进行为期一年的样品测试。这种躬身力行、研思不辍的科研态度,为其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
薪火相传,矿大精神的时代传承
从2005年踏入中国矿业大学校门,2009年保送直博,到如今成为博士生导师,陈义林用20年光阴诠释了矿大精神的传承。本科期间,陈义林担任班级党支部书记和学院党员工作站副站长,带头参加“党员突击队”,每晚坚持查寝,关注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督促同学们按时上课、及时复习,成了老师的“民间助教”。同时,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同学们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榜样,从操场夜跑到运动会赛场,从书法创作到校园书画展,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四年时间,他带领班级获得“江苏省优秀班集体”“校级优秀党支部”等荣誉,所在班级无论是成绩还是奖学金获得率都位于全校前列。回顾自己的学生时光,陈义林认为,本科四年的经历将他塑造成了一名自律、有韧劲、有集体荣誉感的人,这对他走向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
“我刚开始对地质不是很了解,是我的本科阶段专业课老师、班主任以及我的博士生导师带给了我专业的启蒙和指引,让我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老一辈党员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态度也深刻影响了我,我至今对矿大、对资源学院都深怀感激。”陈义林深情地说。如今,他正将这份育人薪火传递给新一代地质学子。
“20多年来,我对党的初心从未改变:做一个堂堂正正、踏踏实实的人,在专业领域为人民、为国家服务。”在党的104周年华诞到来之际,陈义林重温入党初心,内心激情澎湃。在新时代的科研和育人征程上,陈义林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书写着党员科教工作者的精彩篇章。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陈昱 宋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