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奋进之歌 > 正文

【奋斗的我】用行动诠释矿大人的使命与担当——记我校“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马磊

来源:校大学生传媒中心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5-10-21

出身煤矿家庭,怀揣对矿山的热爱,他将自动化尖端技术引入煤矿安全领域;身兼科研先锋与育人导师,他带领学生在讲座与矿井之间架起创新的桥梁。从三尺讲台到矿山一线,我校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马磊副教授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矿大人的使命与担当,在一点一滴中践行着五四精神。

科研相交叉,矿山定情怀

自小跟随家人接触煤矿一线,马磊对其从生产到生活的风貌有着切身的认知与体会。“那里有一种团结、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是一种工人团结向上的精神。”矿工们真正地热爱着煤炭,对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与自豪。在矿山一线,还有许多生产设备、矿车装备。在接触这些设备的过程中,他也逐渐产生了对于自动化的兴趣。

博士毕业后,马磊来到中国矿业大学任职。马磊致力于将无人系统等高新技术引入煤矿生产,结合自动化研究煤矿智能控制与无人化领域,以助力生产,提升安全效能。先后在国内外顶级学术平台上发表了5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项。

在矿区做带式输送机的项目中,他通过煤流识别与设置电子围栏的方式,调整运输机运行功率,以达到节约能源消耗、预警危险距离以保障工人安全的效果。项目落地过程中,马磊经历数次实践调整,考虑着诸如算法精准度、技术可行性、系统轻量化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生产理念。“安全是第一的,人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这样说,“如果在推广过程中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技术不可靠,出现事故,对企业也是巨大打击,经济损失同样难以想象。”

教学互相长,因材而琢玉

“教育工作是个良心活。”马磊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备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要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秉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初心,他与学生亦师亦友,相处轻松愉快,与学生们课下常常交流,亲近有加。备课时,马磊不断地将课本知识与学科前沿研究进行结合,力求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在指导研究生时,马磊欣赏认真踏实、有理想规划而敢于挑战的同学。“研究生应该走自己的路,做没有做过的事。如果没有理想和追求来支撑自己,不敢挑战,那么在研究的道路上是走不长远的。”他以因材施教的策略助力学生成长。在编程方面,面对基础差的同学们就给一两个月的时间把C++、Python的基础课题再学一遍,基础强一点的同学就给高阶、更具体的任务。在这过程中,马磊以鼓励为主,不让学生在互相比较中产生落差、自卑心理。

这样“个性化定制”的教学方案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人规划方面——想攻读博士的,给予基础研究方向;计划毕业工作的,就介绍无人系统、智能感知等市场关注的课题;热衷理论研究的,带领参加学术会议;钟情实践的,安排企业现场观摩。马磊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让他们看到前沿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生活晨昏里,工作不打烊

工作中的马磊,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忱与专注。参加工作之初,为了在科研方向立足立稳,马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白天的工作结束后,他每天7点多到实验室,晚上11点左右离开。甚至在凌晨1点,同事和学生都能联系到他。从个人做科研或者跟着团队做科研,变成自己带团队、带学生做科研,他开始更多地思考在课题中学生能得到什么,需要在这方面付出更多精力。

而在紧凑充实的工作之余,马磊也会选择与学生、同事团建。每学期伊始与结束时,课题组会定期组织全员参与的团建活动;每逢中秋、端午等重大节假日,为缓解留校人员的思乡之情,大家也会一同相聚。此外,还穿插着不定期团建——如团队在矿上完成一周的项目工作后,马磊带领大家前往农家乐,在烧烤聚餐与户外活动中消解疲惫。

对马磊来说,高强度的密集工作早已成为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经常在晚上8点参与线上会议。他和同事们开玩笑,“要随时随地上班,随时随地加班”,所以他走到哪里都带着电脑,需要的时候直接掏出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一路上兢兢业业,马磊凭借对事业的热爱与恒心稳步前行。在坚守的道路上,他以细致入微的关怀感染着无数学子,让学术之树四季常青,让桃李茁壮成长。

(校大学生传媒中心 周函 谢泽宁 柳炫宇)

 

编辑:李秀   

一审:李秀   

二审:李居铭

三审:刘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