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奋进之歌 > 正文

【奋斗的我】实践促真知,教育成人才——记我校第八届“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矿业工程学院副教授李俊孟

来源:校大学生传媒中心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5-10-21

 

在科研上,他脚踏实地,促进成果转化;于教学中,他践行理念,帮助学生成才。第八届中国矿业大学“五四奖章”获得者、我校矿业工程学院副教授李俊孟潜心科研,用心教学,用自己的方式彰显青年力量。

注重实践,落实转化

“矿业这个学科要和现场紧密结合,不能闭门造车。”李俊孟认为做科研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借理论引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在探究煤矸石集料内部结构特征时,李俊孟想到CT机扫描以验证猜想,与医院建立了医-工合作关系。为不影响医院正常接诊,李俊孟与团队人员常常在半夜医生值班时将样品送到医院进行扫描。经过数次的实验室压缩-转运-CT扫描-图片处理分析,团队剖析得到了矸石的内部结构,成功验证了原有猜想,为后续的技术产出奠定了基础。

从事科研工作,技术成果转化也是关键。近年来,李俊孟在团队负责人黄艳利教授指导下,致力于充填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煤基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矿区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这一目标,揭示了以水为纽带的采动损伤传导机制,研发了掺纤维煤基固废注浆修复材料,提出了导水裂隙分区注浆修复保水采煤方法,为矿区采动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

践行理念,促人成才

李俊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求学态度。他认为本科阶段正是打基础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他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方式与思考模式。2024年9月,矿业学术创新论坛邀请了昆士兰大学矿业与岩土工程学科负责人陈中伟副教授作特邀报告。一名安全工程学院的学生看到海报后直接向身为邀请人的李俊孟咨询,想要了解陈中伟教授的研究方向并加入团队。虽然不知道这位同学的名字,但这种积极主动的劲头给李俊孟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俊孟与其团队老师一同成立了“主干课程-科研项目-双创竞赛”三位一体本硕博贯通式创新团队,建立了矿山固废高品质资源化利用实验室,打通不同培养阶段之间的科研指导、项目申报与成果产出路径,推动课程内容与矿山场景、科研任务和工程需求间的深度融合。在这种贯通培养体系之下,采矿工程2020级本科生丁子昭主持的项目“矿世奇材-煤基固废绿色充填处置的先行者”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实现了学校在此项竞赛本科生创意赛道零的突破。

秉持热爱,引导青年

李俊孟与矿业的初见始于山东科技大学,从最初“我要学这个学校最好的专业”的想法,到来到矿大攻读研究生,再到如今深耕采矿。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专心投入矿业科研和教学,将与矿业的机缘,化为了自己的热爱。

今年是李俊孟留校任教的第五年,是他和“学生做朋友”的第五年。作为青年教师,李俊孟认为“对学生的培养不光在课堂上,更在生活中”。他常和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以朋友的视角和身份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学生们提供建议、指明方向;对于在学习、科研上取得进步、获得成绩的学生,李俊孟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认为这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认可。

“生在好时代,就要把握住好机会,不说要对国家有多么大的贡献,但求将个人成长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之中。”李俊孟的这番话诠释了当代青年应有的价值坐标——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他深谙,个人的才智与奋斗并非孤立存在,唯有锚定国家与时代的重大需求,将“小我”融入“大我”,方能绽放最绚烂的光彩。

一路走来,李俊孟始终坚守在祖国煤炭领域的第一线,作为煤炭科研领域的新一代青年,他将一直怀揣热爱,为祖国煤炭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校大学生传媒中心 梁乐琪 晏泽文 曹嘉璐)

 

编辑:李秀   

一审:李秀   

二审:李居铭

三审:刘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