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发电与电动载运导师团队,以新能源电动载运及储能技术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实践+交叉+创新”育人新机制,持续提升教师、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不断培养人才。团队由12位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组成,陈昊为团队负责人,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外导师4名、企业导师1名,且有5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研究经历。
兢兢业业,引领传承
作为团队学术的带头人,陈昊带领团队在开关磁阻电机系统装备健康维护与失效预防管理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他经常工作到凌晨,是同事心中的“拼命三郎”“钢铁战士”。2021年8月,陈昊因病住院,然而他一天也没闲下来,住院当天就让助手把电脑搬到了医院。住院期间,他经常边打点滴边构思研究课题、修改论文,通过电话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凭着这股跟时间赛跑的斗志和干劲,陈昊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江苏省“333工程”突出贡献奖,并多次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
陈昊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是公认的“儒雅博学”教授。不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所有学生的论文,大到理论框架,小到用词选择甚至是标点符号,他都会一一校正,一丝不苟。学生发邮件请教问题,无论多忙多晚他都及时回复。陈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温文尔雅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团队成员和学生。
陈昊也注重团队的建设,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梁燕是团队2017届的博士研究生,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她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SCI期刊论文三十余篇,并担任IEEE会员及混沌与非线性电路学会委员,长期担任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专家。王青于2018年博士毕业,现任南昌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曾获南昌大学赣江青年学者称号,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他是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科研项目的课题,同时担任多个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现为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科技副总的闫文举是2020届博士研究生,他发表过论文二十余篇,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级科技奖,并拥有9项授权发明专利和1本学术专著。这些优秀学者在各自领域内发光发热,彰显出陈昊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厚的底蕴与广泛的影响力。
团结协作,卓越创新
交流与合作是团队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新能源发电与电动载运团队一直大力弘扬合作精神,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团队内部提倡学术自由,给年轻学者和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沟通交流方式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特长和优势。
到达新能源电动载运及储能技术领域的顶峰是团队的志向,为此团队成员们制定了团队建设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老带新等方式,激发成员创新动力,为培养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提供助力。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已在新能源电动载运及储能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并以此荣获江苏省第三届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称号、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等荣誉。
要想成为顶尖的科研团队,国内外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团队深知其重要性并不断为之努力。现已建有科学技术部认定的“新能源电动车技术与装备中东欧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中澳两国政府批准的“中国-澳大利亚近海风能波浪能联合研究中心”,与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意大利、丹麦、葡萄牙、澳大利亚、保加利亚、波兰、斯洛伐克、埃及等国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大学签有双边合作协议,并建有多个“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
除此之外,团队还多次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会议,并定期组织海外专家来研究中心进行一系列讲学和研讨。不单单是邀请学者,团队成员还凭借着过硬的实力,近三年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了三十余次主题报告或大会报告。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博爱与责任兼行,育才与树人并重,是团队导师们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一贯主张。
为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迈出科研第一步,团队导师坚持为每届研究生进行授课和开展学科讲座,通过面对面、邮件或在线的形式认真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同时将课题组资源对本科生开放,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并为其提供专门的科研指导。节假日时,团队导师会组织留校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关心学生生活,对于外校或境外申请来校学习的学生也热情相待、悉心指导。
在科研工作中,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对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至关重要。为此,团队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必须秉持严谨的态度进行实验操作与论文撰写。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所有实验数据的获取均需进行多次验证,以保障实验操作和数据获取的可重复性。同时,论文的写作也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发现,立刻改正,并在课题组集体通报。此外,团队指导老师相当尊重学生的工作付出,在论文署名和评奖推荐等各方面对学生的贡献予以承认和肯定。
为加快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实践、融入科研角色的进度,让研究生的基础学习和后续科研工作紧密衔接,团队在研究生第一年的理论课学习时,会适度安排与课题组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验实践内容,包括各类相关仪器的操作,基础的合成实验操作等。这一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部分研究生都能在第一学年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结束时就上手工作,第二学年有初步的工作产出,更有甚者第一学年就有科研论文正式发表。
在新能源发电与电动载运领域,陈昊及其团队不仅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还积极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推动着学术创新和人才发展,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实践+交叉+创新”的育人理念,与学生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