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奋进之歌 > 正文

【奋斗的我】踏寻古迹,守护文脉——建筑与设计学院师生

积极参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纪实


摄影:建筑与设计学院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5-01-08

普查现场

普查现场

普查现场

普查现场

2023年11月,国务院正式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为系统廓清中国文物资源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我校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师团队的科研方向之一是建筑遗产保护及其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保护、地域建筑文化等。获知国家开始第四次文物普查的消息后,建筑与设计学院立即与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徐州市文物局等相关单位沟通和对接,积极参与徐州市部分县区的普查工作。

合作推四普,汇果助传承

在江苏省、徐州市等文物主管部门严格遴选的基础上,建筑与设计学院凭借在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传统村落与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中苏北地区唯一一所合作高校,于2024年9月与江苏省文物局签订了《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文物主管部门与地方高校的合作。

学院精心选拔专业能力过硬的师生组成普查工作团队,建筑系张明皓副教授为团队主要负责人,参加省普查办组织的各类普查交流培训会,学习并掌握普查工作的各项工作标准、内容与要求,为实地开展普查奠定扎实的基础。

根据全省普查工作安排,学院普查工作小组深入徐州市铜山区、睢宁县、沛县等多个县区,与当地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完成预定的各项普查任务。

普查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用镜头捕捉历史的痕迹,用笔记记录文化的脉络,对每一处文物都进行了详尽的现场勘查。山体、峭壁、墓群等艰难点位,都有师生们认真勘察的身影。

2024年12月上旬,团队前往铜山区柳泉镇前象村,对报恩寺遗址进行复查工作。该遗址坐落于陡峭象山山顶,山路蜿蜒曲折且布满荆棘,行进颇为不易。师生们还携带了无人机、RTK测量设备及多种测绘工具,这无疑增加了行进的难度。途中,有人不慎摔倒受伤,但团队上下始终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对报恩寺遗址的复查任务。实地调研结束后,小组成员又投入到资料整理与大量的数据核对工作中,确保每一项数据都准确无误。黎海宁同学说:“此次的文物普查任务虽然艰巨,但大家都充满了信心。野外工作条件确实艰苦,但我和全体队员都满怀热情,以严谨的态度全力以赴。我们深知,每一次实地调查、每一份数据整理,都是对文物资源的珍视与保护,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能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些许贡献是我们的荣幸。”

施专业之长,探古迹新途

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勃勃生机,正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中所述,“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建筑与设计学院师生团队在普查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物记录与分析等一系列创新方法更为文物普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示。张明皓介绍,普查工作不仅能精准掌握本区域文物的详细情况,更能为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共同守护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截至目前,普查工作小组已复核徐州市县区400 余处三普文物点,新发现近50余处颇具价值的文物点位,圆满完成预期阶段目标。

张明皓介绍:“这次参与到普查工作中,对于师生都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们更是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深刻的体会到文物保护与研究的重大意义,了解到文物保护事业的紧迫。”

本次参与文物普查工作,是建筑与设计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拓宽“校地合作”模式与空间的探索与尝试,张明皓表示,在接下来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团队成员将继续探索创新路径,做好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分析——普查成果研究全过程工作,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编辑:李居铭   

一审:罗萍嘉   

二审:刘尧

三审: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