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我校举办“安全哲学与文化:技术、工程与伦理的跨学科对话”

圆桌论坛

来源:张朋阳 张菁   摄影:陈朝阳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5-07-06

会议现场

主题发言环节

7月6日,“安全哲学与文化:技术、工程与伦理的跨学科对话”圆桌论坛在我校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矿业大学主办,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基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安全工程学院共同承办。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丁恒星、学科建设处相关负责人,来自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和师生参加了论坛。论坛主题报告环节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亓光教授与安全工程学院王恩元教授主持。

学科建设处相关负责人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学科发展现状,希望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分享跨学科对话的见解和经验。宋冰、丁恒星在致辞中分别介绍了安全工程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

在主题发言环节,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凡教授对“安全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五个维度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罗云教授从本性与本质、公理与定理、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论与目标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对安全哲学元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飞教授从科幻走向现实、加速治理智能化、治理安全新挑战等方面,介绍了具身智能应用的安全与伦理治理思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王珏教授分析了安全哲学视域下的工程伦理问题与研究范式的转换,就三维视域下的工程伦理实践困境,提出了迈向关系性工程伦理的整合性出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李侠教授围绕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弹性与挑战,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相遇的后果、文化危机的重点领域、中国文化结构的不同层次和弹性演变,以及中国文化变革的可能路径;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易显飞教授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主张与启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万球教授介绍了科技的当代性禀赋、传统伦理学对当代新兴科技的解释困境并提出了可能的新兴科技道德重塑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恒力教授介绍并梳理了科技伦理的生态出场、历史脉络与现有研究,提出了科技伦理生态塑造和未来生态的构想;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王秉教授介绍了总体数智安全的概念,从大安全角度阐述了总体数智安全的内涵,并围绕数智时代的安全图景发表了见解。

此次跨学科研究论坛,旨在深化安全本质的哲学认知,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创新,促进技术、工程与伦理融合。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进一步推动工程技术和哲学文化学科的多维度融合,为加快推进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李居铭   

一审:张灿   

二审:刘尧

三审:亓光